Transformer模块

1、Transforme模块

1.Transformer Encoder 有什么子层?

File:Transformer, full architecture.png

Transformer 编码器(Encoder)由六个相同层构成(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原文设置),每层的主要子层包括两个部分: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这一层允许编码器查看输入序列中的其他位置来更好地编码一个单词。它由多个头组成,每个头独立地学习输入数据的不同方面。
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Linear+relu+dropout+Linear):这是一个简单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它对每个位置的注意力向量进行处理,但是对不同位置是独立的。
除了这些主要子层,还有一些重要的组件:
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之后,通常会有层归一化步骤,以稳定网络的学习过程。
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s):在每个子层之后,都会加上一个残差连接,然后进行层归一化。残差连接有助于避免在网络中出现梯度消失的问题。
这种结构的组合使得Transformer编码器非常有效且灵活,适用于处理各种顺序数据任务。

2.Transformer self-attention的公式是什么?

$Attention(Q,K,V)=Softmax(\frac{QK^T}{\sqrt{d_k}})V$

3.Transformer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
具有并行处理能力:与基于循环的模型(如LSTM和GRU)相比,Transformer可以并行处理整个序列,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长距离依赖:借助多头自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能够有效捕捉序列中长距离的依赖关系,这对于理解文本等复杂序列数据至关重要。
灵活性和泛化能力:Transformer模型在多种任务上都表现出色,包括机器翻译、文本生成、语音识别等。
可扩展性:Transformer模型可以通过增加层数来提高其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使其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任务。
更好的性能:在许多NLP任务中,Transformer模型超越了以往的技术,设立了新的性能标准。
缺点
计算资源密集:尽管Transformer允许并行化,但其自注意力机制涉及大量的计算,对计算资源(尤其是内存)的需求很高。计算和内存复杂度高 (High Computational and Memory Complexity): 标准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复杂度和内存复杂度都是 O(n² * d),其中 n 是序列长度,d 是表示维度。这种对序列长度的二次方依赖使得 Transformer 在处理非常长的序列(如长文档、高分辨率图像、长音频)时变得非常昂贵和低效。这是 Transformer 的一个核心局限。

可解释性不足:与某些传统模型相比,Transformer的决策过程更难解释和理解。
过拟合风险:Transformer模型因其大量的参数而容易过拟合,尤其是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
训练需要精心调优:由于模型的复杂性,找到最佳的训练参数(如学习率、层数、头数等)可能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调整。
长序列挑战:尽管Transformer在处理长距离依赖方面表现出色,但处理非常长的序列时,性能可能会下降,因为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成本随序列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总的来说,尽管Transformer有一些局限性,但其在处理复杂序列任务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当前最流行和最有效的深度学习架构之一。
局部信息的获取不如RNN和CNN强:Transformer关注的全局关系,而RNN在计算过程中更关注局部,对距离更加敏感。

4.Encoder端和Decoder端是如何进行交互的?

在 Transformer 模型中,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通过一个特殊的注意力机制进行交互,这个机制通常被称为 “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 或 “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以下是这种交互的详细步骤:

  1. 编码器处理输入序列:编码器首先处理输入序列,通过自注意力和前馈网络生成一系列上下文表示。这些表示包含了输入序列中每个元素的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
  2. 解码器自注意力层:在解码器端,每个解码器层首先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处理先前生成的输出(例如,在序列生成任务中的先前生成的单词)。这个过程与编码器中的自注意力相似,但有一个关键差异:为了保证自回归属性(即只能使用当前位置之前的信息),解码器在自注意力计算中应用了掩码(masking)。
  3. 交叉注意力层:这是编码器和解码器交互的关键部分。在这一层,解码器的每个元素(或步骤)会对编码器的所有输出进行注意力计算。简而言之,解码器在生成每个元素时都会考虑整个输入序列的上下文信息。
  • 查询(Query):来自解码器的表示。
  • 键(Key)和值(Value):来自编码器的表示。

5.Transformer中为什么需要线性变换?

K、Q、V分别是输入向量经过不同的线性变换矩阵$W_k$、$Q_k$、$V_k$计算得到。
在$QK^T$部分,线性变换矩阵将KQ投影到了不同的空间,增加了表达能力(这一原理可以同理SVM中的核函数-将向量映射到高维空间以解决非线性问题),这样计算得到的注意力矩阵的泛化能力更高。

6.Transformer attention的注意力矩阵的计算为什么用乘法而不是加法?

  • 选择使用缩放点积注意力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而不是加性注意力 (Additive Attention) 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 计算效率 (Speed)
      • 点积注意力(乘法)在计算上可以利用高度优化的矩阵乘法代码来实现。现代硬件(尤其是 GPU)对矩阵运算进行了极大的优化。
      • 加性注意力通常需要通过一个带有单个隐藏层的前馈网络来计算兼容性分数(涉及多个矩阵乘法和非线性激活函数 tanh),这在实践中通常比单次大规模矩阵乘法要慢。
    2. 空间效率 (Space Efficiency)
      • 点积注意力在参数和内存使用上通常更有效率。

    论文中明确指出:

    “While the two are similar in theoretical complexity, dot-product attention is much faster and more space-efficient in practice, since it can be implemented using highly optimized matrix multiplication code.” (译:虽然两者在理论复杂度上相似,但点积注意力在实践中速度快得多,空间效率也更高,因为它可以使用高度优化的矩阵乘法代码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论文也提到了,在没有缩放因子 (1/dk1/d**k) 的情况下,对于较大的 dkd**k(键向量的维度),加性注意力的表现优于点积注意力。这是因为 dkd**k 较大时,点积结果的数量级会变大,可能将 softmax 函数推向梯度极小的区域,不利于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ransformer 的作者引入了缩放因子 1/dk1/d**k,使得点积注意力即使在 dkd**k 较大时也能有效工作。

    总结来说,Transformer 选择乘法(点积)注意力主要是因为它在实际计算中更快、更节省空间,并且可以通过引入缩放因子来解决其在维度较大时可能出现的梯度问题。这使得模型能够高效地处理大规模计算。

7.transformer中的attention为什么scaled?

“Scaled” 在这里就是指缩放或者调整尺度的意思。具体来说,在计算注意力分数时,Transformer 并不是直接使用 Query (Q) 和 Key (K) 的点积结果,而是将这个点积结果除以一个缩放因子

通过将点积结果除以 sqrt(d_k),可以将点积结果的方差大致控制在 1 左右,使其大小不再严重依赖于维度 d_k。这样,输入到 Softmax 函数的值就不会过于极端,可以有效防止 Softmax 进入饱和区,从而保持梯度的有效传播,使得训练过程更加稳定和高效。

8.Transformer attention计算注意力矩阵的时候如何对padding做mask操作的?

  • Padding (填充): 为了将长度不同的序列处理成固定长度(方便批量处理),在较短序列的末尾(或开头)添加特殊的、无意义的符号(如 <pad> token)的操作。

  • Mask (掩码): 一个与数据形状相同或可广播的矩阵/张量,用于选择性地忽略或修改数据中的某些元素。在注意力中,它用来指示哪些位置(通常是 padding 位置或未来位置)不应该被关注

  • Padding Mask: 特指用于忽略 padding token 的掩码。

  • 核心思想:

    在计算注意力权重时,我们不希望模型关注那些为了让序列长度一致而加入的无意义的 padding token。Padding mask 的作用就是在计算注意力分布(应用 Softmax 函数)之前,将对应 padding token 的注意力分数设置成一个非常小的负数(接近负无穷),这样在经过 Softmax 之后,这些位置的注意力权重就会趋近于 0,从而被忽略。

    具体步骤:

    1. 识别 Padding 位置:

      • 通常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当你将不同长度的序列填充到相同长度时,你会同时生成一个与输入序列形状相似的布尔掩码 (Boolean Mask)二进制掩码 (Binary Mask)
      • 这个掩码标记了哪些位置是真实的 token,哪些位置是 padding token。例如,[True, True, True, False, False] 或者 [1, 1, 1, 0, 0] 可能表示前 3 个是真实 token,后 2 个是 padding token(具体是 True/1 代表 padding 还是 False/0 代表 padding 取决于实现,但原理相同)。
    2. 计算原始注意力分数:

      • 按照标准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计算查询 (Q) 和键 (K) 的点积,并进行缩放:
        scores = (Q * K^T) / sqrt(d_k)
      • scores 矩阵的形状通常是 (batch_size, num_heads, seq_len_q, seq_len_k)。在自注意力 (Self-Attention) 中,seq_len_qseq_len_k 都等于输入序列的长度 seq_len
    3. 准备 Padding Mask:

      • 获取步骤 1 中生成的表示 padding 位置的掩码(假设 True1 代表 padding)。

      • 扩展 (Expand) / 广播 (Broadcast) Mask: 需要将这个原始的 padding mask(通常形状为 (batch_size, seq_len_k))扩展成与 scores 矩阵兼容的形状,以便进行元素级别的操作。常见的扩展方式是将其变为 (batch_size, 1, 1, seq_len_k)。这里的 1 维度会自动广播到 num_headsseq_len_q 的维度。

      • 转换 Mask 值:

        将扩展后的布尔/二进制掩码转换为数值掩码:

        • 对于原始掩码中标记为 padding 的位置 (e.g., True1),在新的数值掩码中设置为一个非常小的负数(例如 -1e9, -10000.0, 或 float('-inf'))。
        • 对于原始掩码中标记为 真实 token 的位置 (e.g., False0),在新的数值掩码中设置为 0
    4. 应用 Mask:

      • 将步骤 3 生成的数值掩码加到步骤 2 计算出的原始注意力分数 scores 上:
        masked_scores = scores + padding_mask_value
      • 由于我们将 padding 位置的掩码值设为了非常小的负数,而真实 token 位置的掩码值为 0,所以:
        • 真实 token 对应的分数基本不变 (score + 0 = score)。
        • Padding token 对应的分数变成了非常小的负数 (score + (-1e9) ≈ -1e9)。

9.介绍一下Transformer的残差结构及意义

Transformer 模型中的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结构设计,它直接将某一层的输入添加到后面层的输出上。以下是残差结构的介绍及其意义:

残差结构的介绍

在 Transformer 中,每个编码器和解码器层都包含残差连接。具体来说,对于一个给定的层(比如自注意力层或前馈神经网络层),其处理过程可以总结为:

  1. 层内处理:输入首先通过层内的主要操作(如自注意力或前馈神经网络)。
  2. 加上残差:将这个操作的原始输入直接加到操作的输出上。
  3. 层归一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加法操作之后会接一个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步骤。

这种结构可以表示为:$Output =Normalize(Layer(x) + x)$,其中Layer(x)表示层的操作, x 是输入。

残差结构的意义

  1. 缓解梯度消失问题:深度神经网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梯度消失,这会使得训练过程变得困难。残差连接允许梯度直接流过网络,有助于保持梯度的稳定性,从而缓解梯度消失问题。
  2. 加速收敛:由于残差连接的帮助,网络可以更快地学习,加速收敛过程。这是因为它允许网络在训练早期阶段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和梯度。
  3. 促进深层网络训练:残差连接使得构建更深层的网络变得可行,因为它们减少了训练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困难。
  4. 保留信息:残差连接确保了即使经过多个层的处理,输入信息也不会被完全替代或丢失。这在处理长序列时尤其重要,因为信息需要在整个网络中有效传递。
  5. 支持特征重用:残差连接通过将较低层的特征直接传递到后面的层,支持了特征的重用。这意味着网络可以学习使用并重用早期层的特征,而不是每次都重新学习。

总的来说,Transformer 中的残差连接是提高模型性能、稳定性和训练效率的关键设计之一。它们使得深层网络的训练成为可能,同时也确保了信息在网络中的有效传递。

10.Transformer为什么使用LN而不是BN?

Transformer 模型选择使用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 LN)而不是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BN)的决策,主要是基于这两种归一化技术的不同特性和在处理序列数据时的适用性考虑:

  1. 独立于批大小
  • LN:层归一化对每个样本独立进行,不依赖于批大小。这使得 LN 在处理不同长度的序列或小批量数据时表现更稳定。
  • BN:批归一化依赖于整个批次的数据统计信息。在小批量数据或批量大小变化时,BN 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1. 序列数据的动态长度
  • 在处理序列数据(特别是长度不一的序列)时,LN 的独立性使其更适合。因为 BN 需要整个批次的数据统计,不同长度的序列可能会导致统计信息不准确。
  1. 计算效率
  • LN 可以在单个样本级别上进行计算,这对于自然语言处理中常见的动态长度序列特别有用。另一方面,BN 需要在批次级别上进行计算,可能不适合长度变化大的序列。
  1. 训练和推理一致性
  • BN 在训练和推理阶段的行为不同(训练时使用当前批次的统计信息,推理时使用整个数据集的统计信息)。这可能导致不确定性。而 LN 在训练和推理时的行为是一致的,因为它总是基于单个样本进行归一化。
  1. 内存效率
  • 在处理大规模序列数据时,使用 BN 可能会增加内存消耗,因为需要存储整个批次的统计信息。LN 由于其样本独立的特性,在这方面更加高效。

总结来说,层归一化因其与批大小无关、适合处理动态长度序列、以及在训练和推理阶段行为一致等优点,被认为是在 Transformer 架构中处理序列数据的更合适的选择。

11.Decoder阶段的多头自注意力和encoder的多头自注意力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decoder自注意力需要进行sequence mask?

在 Transformer 模型中,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的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在基本原理上是相似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几个关键的区别:

1. 遮蔽(Masking)的应用

  • 编码器多头自注意力:在编码器中的多头自注意力机制不使用遮蔽。这意味着在计算每个元素的注意力时,它可以看到输入序列中的所有其他元素。

  • 解码器多头自注意力:解码器中的多头自注意力机制使用了所谓的 “前瞻遮蔽”(Look-ahead Masking)或 “因果遮蔽”(Causal Masking)。这种遮蔽确保在预测一个元素时,只能使用该元素之前的元素信息,从而避免信息的未来泄露。这对于序列生成任务(如文本生成)至关重要,因为在生成当前词时,模型不应该知道后续的词。

2. 关注点的不同

  • 编码器多头自注意力:编码器的自注意力层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对输入数据中的元素进行编码,包括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上下文信息。

  • 解码器多头自注意力:解码器的自注意力层则更加关注于已生成的输出序列,即如何基于目前已生成的序列内容来决定下一个元素。

3. 输入来源的不同

  • 编码器多头自注意力:编码器的自注意力层处理的输入来自于原始输入序列(例如,待翻译的句子)。

  • 解码器多头自注意力:解码器的自注意力层处理的输入来自于之前的解码器输出(例如,在文本生成任务中,之前生成的文本序列)。

4. 解码器中额外的交叉注意力层

  • 虽不直接是自注意力的一部分,但值得一提的是,解码器中除了自注意力层之外,还包含了交叉注意力层(也是多头注意力),其中解码器利用编码器的输出来进一步指导生成过程。这是解码器和编码器之间唯一的直接交互,也是解码器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尽管编码器和解码器在多头自注意力的基本机制上是相似的,但它们在遮蔽方式、关注点以及输入来源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使得它们能够适应各自的角色和任务需求。解码器(Decoder)中的自注意力机制需要进行序列遮蔽(sequence masking),主要是为了实现两个目的:防止信息的未来泄露(Future Information Leakage)和保持自回归特性(Autoregressive Property)。

12.Transformer的并行化体现在哪里,Decoder可以做并行化嘛?

Encoder的模块是串行的,但模块内的子模块多头注意力和前馈网络内部都是并行的,因为单词之间没有依赖关系。
Decode引入sequence mask就是为了并行化训练,推理过程不并行

解码器 (Decoder) 的并行化:

解码器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需要区分训练阶段推理(生成)阶段

  • 训练阶段 (Training Phase):

    • 背景: 在训练时,我们通常使用 Teacher Forcing 策略。这意味着解码器已知完整的目标序列(Ground Truth)。
    • 并行点 1 - Masked Self-Attention: 解码器使用“带掩码的自注意力”(Masked Self-Attention)。这个掩码确保了在计算第 t 个位置的表示时,只能关注到位置 1t 的信息,不能“看到”未来的位置 (t+1, t+2, …)。但是,由于整个目标序列是已知的,计算所有位置 (1T) 的带掩码的自注意力仍然可以并行进行。虽然位置 t 看不到 t+1,但计算位置 t 的输出并不需要等待位置 t-1 的输出完成。所有位置可以同时计算它们各自能看到的范围内的自注意力。这同样可以通过并行化的矩阵运算实现,只是在应用 Softmax 之前需要应用掩码。
    • 并行点 2 -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解码器的每个位置都需要与编码器的所有输出进行注意力计算。这个计算对于解码器的所有位置来说也是独立的,可以并行处理。
    • 并行点 3 - Feed-Forward Network: 与编码器类似,解码器中的 FFN 也是逐位置应用的,可以并行计算。
    • 结论 (训练阶段): 在训练阶段,由于有 Teacher Forcing,解码器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沿着序列长度维度进行并行化。
  • 推理/生成阶段 (Inference/Generation Phase):

    • 背景: 在推理(例如生成翻译文本)时,解码器需要逐个 token 生成输出序列。它不知道未来的 token 是什么。

    • 顺序依赖性:

      为了生成第t个 token,解码器必须依赖于它在前面t-1步已经生成的 token 作为输入。具体流程是:

      1. 输入 <start> 标记,生成第 1 个 token。
      2. 输入 <start> 和第 1 个 token,生成第 2 个 token。
      3. 输入 <start>, 第 1 个 token, 第 2 个 token,生成第 3 个 token。
      4. … 直到生成 <end> 标记或达到最大长度。
    • 并行性限制: 这种自回归 (Auto-Regressive) 的特性使得解码器在推理阶段无法像编码器或训练阶段那样沿着时间步(或序列长度)进行完全并行化。生成过程是顺序的,一步依赖于上一步的结果。

    • 内部并行性: 但是,请注意,在生成每一个 token 的单步计算内部,仍然可以利用硬件并行性。例如,在生成第 t 个 token 时,计算 Masked Self-Attention(对 1t-1 的关注)、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以及 FFN 的过程,其内部的矩阵运算仍然是并行的。只是不能同时计算t 个 token 和第 t+1 个 token。

总结解码器并行化:

  • 训练时: 由于 Teacher Forcing,解码器可以沿着序列长度维度高度并行化。
  • 推理时: 由于自回归的生成方式,解码器在时间步维度上是顺序的,无法完全并行。但每个时间步内部的计算仍然可以利用并行化。

13.Transformer计算量最大的部分是哪里?

在 Transformer 模型中,计算量最大的部分通常是多头自注意力(Multi-Head Self-Attention)机制。这是因为自注意力涉及到对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与序列中的所有其他元素进行比较,这种全序列对全序列的操作在计算上是非常昂贵的。以下是自注意力机制中计算量大的几个方面:

  1. 点积注意力计算:在自注意力机制中,对于每个元素,都需要计算其与序列中所有其他元素的点积。这种全对全的操作导致计算量随序列长度的平方增长。

  2. 线性变换:在计算注意力之前和之后,需要对查询(Query)、键(Key)和值(Value)进行线性变换。这些变换本身也是计算密集型的,尤其是当模型的维度和头数较大时。

  3. 多头注意力:Transformer 中使用的是多头注意力机制,这意味着上述计算需要被复制多次(每个头一次),进一步增加了总体计算量。

  4. 缩放因子的应用:在计算点积后,还需要应用一个缩放因子(通常是维度的平方根的倒数),虽然这部分计算量相对较小,但也是计算过程的一部分。

  5. Softmax 计算:计算完点积后,还需要对每个元素的分数应用 softmax 函数以获得最终的注意力权重。这个过程涉及到指数和归一化步骤,对于长序列来说也是计算密集型的。

虽然其他部分,如前馈网络(Feed-Forward Network)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也需要计算资源,但与多头自注意力相比,它们通常占据的计算量较小。特别是在处理长序列时,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量成为模型中的主要瓶颈。

14.Transformer、LSTM和单纯的前馈神经网络比,有哪些提升?

LSTM相比于单纯的前馈神经网络,首先具有理解文本的语序关系的能力(RNN)。除此之外,又解决了RNN在处理长序列时发生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问题。
Transformer进一步解决了RNN、LSTM等模型的长距离依赖问题,能够理解更长的上下文语义。可以并行化,所要的训练时间更短。

15.有哪些处理超长文本的方法?

处理超长文本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一个挑战,尤其是在使用标准的 Transformer 模型时,因为它们通常对输入序列的长度有限制。以下是一些处理超长文本的常用方法:

以下是一些处理超长文本的常用方法:

  1. 分块处理 (Chunking / Segmentation):

    • 方法: 将长文本分割成多个固定长度(例如 512 个 token)且可以被标准 Transformer 处理的小块 (chunks)。

    • 处理:

      • 独立处理: 对每个块独立应用 Transformer 模型,得到每个块的表示或输出。

      • 聚合:

        根据任务需求聚合各个块的结果。例如:

        • 对于分类任务,可以对所有块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或平均。
        • 对于序列标注任务,需要处理块边界的问题。
        • 对于需要全局信息的任务,可能需要更复杂的聚合策略或与其他方法结合。
    • 优点: 实现简单,可以直接利用预训练好的标准 Transformer 模型。

    • 缺点: 块与块之间完全独立,丢失了跨越块边界的上下文信息。

  2. 滑动窗口 (Sliding Window):

    • 方法: 类似于分块,但块之间有重叠。模型每次处理一个窗口(块),然后向前滑动一定的步长(stride)处理下一个窗口。
    • 处理: 每个 token 会在多个窗口中被处理,其最终表示可以通过平均或取特定窗口(如最后一个包含它的窗口)的输出来获得。
    • 优点: 相比简单分块,重叠部分保留了一定的局部上下文连续性。
    • 缺点: 仍然无法捕捉超出单个窗口长度的长距离依赖;计算冗余(重叠部分被多次计算)。
  3. 稀疏注意力 (Sparse Attention):

    • 方法: 修改自注意力机制,使其不再计算所有 token 对之间的注意力(稠密矩阵),而是只计算一部分“重要”的 token 对之间的注意力(稀疏矩阵)。这旨在将复杂度从 O(n²) 降低到接近 O(n log n) 或 O(n)。
    • 实现方式 (例子):
      • 局部窗口 (Local/Sliding Window Attention): 每个 token 只关注其邻近的固定大小窗口内的 token。
      • 全局注意力 (Global Attention): 预先选择一些重要的“全局” token(如特定任务的特殊标记 [CLS] 或文档开头的一些 token),让所有其他 token 都关注这些全局 token,同时全局 token 也关注所有 token。
      • 扩张/空洞窗口 (Dilated/Strided Window Attention): 每个 token 关注其附近的一些 token,但窗口内有间隔(像空洞卷积)。
      • 随机注意力 (Random Attention): 每个 token 随机关注一些其他 token。
    • 代表模型: Longformer, BigBird, ETC (Efficient Transformer Construction) 等。
    • 优点: 可以直接处理更长的序列,同时理论上能捕捉长距离依赖(通过全局或扩张注意力),计算效率更高。
    • 缺点: 实现相对复杂;需要修改模型架构;可能需要针对特定稀疏模式进行预训练或微调。
  4. 分层注意力 (Hierarchical Attention):

    • 方法: 构建一个层次化的结构。首先,将长文本分块;然后,使用一个 Transformer(或其他编码器)处理每个块,得到每个块的概要表示(例如 [CLS] token 的表示);最后,将这些块的概要表示作为输入,送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 Transformer,以捕捉块与块之间的关系。
    • 代表模型: Hierarchical Attention Networks (HAN) 的思想可以借鉴,一些长文本模型也采用类似结构。
    • 优点: 结构清晰,能显式地建模局部和全局信息。
    • 缺点: 可能存在信息瓶颈(块的表示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块内所有重要信息);模型层级增多,设计和训练可能更复杂。
  5. 结合循环机制 (Combining with Recurrence):

    • 方法: 借鉴 RNN 的思想,引入某种形式的循环或状态传递机制来处理长序列。
    • 代表模型:
      • Transformer-XL: 在处理下一个文本段 (segment) 时,复用并缓存上一个文本段计算出的隐藏状态,使得信息可以跨段传递,同时使用相对位置编码。
      • Compressive Transformer: 维护一个压缩的“记忆”(compressed memory),存储过去的隐藏状态,供后续计算参考。
    • 优点: 能有效捕捉非常长的依赖关系,性能优异。
    • 缺点: 重新引入了一定的顺序依赖性,可能略微影响并行性(相比标准 Transformer 编码器);实现相对复杂。
  6. 线性化注意力 (Linearized Attention / Kernel Methods):

    • 方法: 通过数学变换(如使用核函数技巧或低秩近似)来逼近标准的点积 Softmax 注意力,目标是将计算和内存复杂度降低到 O(n)。
    • 代表模型: Linformer, Performer, Linear Transformer 等。
    • 优点: 理论上可以将复杂度降至线性,潜力巨大。
    • 缺点: 是对标准注意力的近似,可能会损失部分性能;稳定性和效果仍在持续研究和改进中。

16.Transformer为何不使用一个头而使用多头注意力机制?

多头能让transformer注意到不同子空间,捕捉到更加丰富的特征信息。这一做法是论文作者提出用于克服“模型在对当前位置的信息进行编码时,会过度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位置“的问题,并且经过作者验证这样效果比较好。

alt text)

17.Transformer为什么Q和K使用不同的权重矩阵,不能使用同一个值进行自身的点乘操作?

K和Q的点乘是为了得到一个attention score 矩阵,然后经过归一化后与V进行相乘,如果不用Q,直接拿K和K点乘的话,attention score 矩阵会是一个对称矩阵,导致泛化能力很差。使用Q 、K不相同可以保证在不同空间进行投影,增强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泛化能力。

18.深度学习中有哪些常用的注意力机制?

在深度学习中,注意力机制是一种重要的技术,用于增强模型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注意力机制及其经典例子:

1. Soft Attention(软注意力)

软注意力机制对输入的所有部分分配权重,通常通过一个可训练的模型来计算。

  • Bahdanau Attention(Additive Attention)

    • 经典例子:用于神经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序列到序列模型(seq2seq)中的注意力机制,通过学习输入序列中每个元素的相关性来生成目标序列。
  • Luong Attention(Multiplicative Attention)

    • 经典例子:改进的神经机器翻译。在生成目标序列时,通过点积计算输入和隐藏状态之间的相似性。

2. Hard Attention(硬注意力)

硬注意力机制基于采样,只选择输入的一部分进行处理,而不是对所有输入进行加权求和。

  • 经典例子:图像描述生成(Image Captioning)。在生成描述时,仅关注图像中的特定区域。

3. Self-Attention(自注意力)

自注意力机制用于计算序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处理序列数据。

  •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 经典例子:Transformer模型。通过点积计算输入序列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并进行缩放处理,广泛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
  • Multi-Head Attention

    • 经典例子:Transformer中的多头注意力。通过并行计算多个自注意力机制并将结果拼接,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
    • 经典例子:Stable Diffusion中的多头注意力。通过并行计算多个自注意力机制并将结果拼接,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

4. Hierarchical Attention(层次注意力)

层次注意力用于处理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例如文档中的句子和句子中的词。

  • 经典例子:文档分类(Document Classification)。在文档分类任务中,首先对句子中的词进行注意力计算,然后对文档中的句子进行注意力计算。

5. Local Attention(局部注意力)

局部注意力机制只对输入序列的一部分进行注意力计算,适用于处理长序列数据。

  • 经典例子: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在语音识别任务中,仅关注当前时间窗口内的特征。

6. Cross-Attention(交叉注意力)

交叉注意力用于两个不同序列之间的注意力计算,例如在多模态任务中对图像和文本进行关联。

  • 经典例子:视觉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在视觉问答任务中,计算问题和图像之间的关联。
  • 经典例子:文生图。Stable Diffusion中有交叉注意力机制。

7. Graph Attention(图注意力)

图注意力机制用于图数据的处理。

  • 经典例子: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s, GNNs)。在图结构数据中,对节点的邻居节点进行加权求和。

8. Convolutional Attention(卷积注意力)

卷积注意力结合卷积操作和注意力机制,增强卷积神经网络的表示能力。

  • SENet (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

    • 经典例子:图像分类。通过注意力机制重新调整通道的权重。
  • CBAM (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

    • 经典例子: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结合通道注意力和空间注意力。

9. Temporal Attention(时序注意力)

时序注意力机制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

  • 经典例子:时间序列预测(Time Series Forecasting)。在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任务中,关注时间序列中的模式。

10. Dual Attention(双重注意力)

双重注意力同时对两个不同维度的特征进行注意力计算。

  • 经典例子:多模态学习(Multimodal Learning)。在场景分割任务中,同时关注空间特征和通道特征。

11. Residual Attention(残差注意力)

残差注意力结合残差网络和注意力机制,增强特征的传递和组合。

  • 经典例子:图像分类。在残差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提升图像分类的性能。

12. Transformers

  • Vanilla Transformer

    • 经典例子:神经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Transformer模型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进行序列到序列任务。
  •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 经典例子:自然语言处理任务(NLP Tasks)。用于各种NLP任务,如问答、文本分类等。
  •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 经典例子:文本生成(Text Generation)。用于文本生成任务,如对话生成、文章续写等。

13. Adaptive Attention(自适应注意力)

自适应注意力根据输入数据动态调整注意力机制。

  • 经典例子:视觉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在图像描述生成任务中,自适应地调整注意力范围。

14. Multi-Scale Attention(多尺度注意力)

多尺度注意力在不同尺度上进行注意力计算。

  • 经典例子:视频分析(Video Analysis)。在视频理解任务中,对不同时间尺度的信息进行关注。

15. Co-Attention(协同注意力)

协同注意力同时对两个序列进行注意力计算,通常用于多模态任务。

  • 经典例子:视觉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在视觉问答任务中,计算问题和图像之间的关联。

16. Self-Supervised Attention(自监督注意力)

自监督注意力通过自监督学习机制进行训练。

  • 经典例子:图像分类和对比学习(Image Classification and Contrastive Learning)。用于视觉任务的自监督学习框架,引入注意力机制进行特征对比学习。

17. Gated Attention(门控注意力)

门控注意力机制通过引入门控结构来动态调节注意力分配,从而增强模型对关键特征的关注能力。

  • 经典例子:通过引入门控机制,模型可以根据输入的上下文自适应地调整注意力权重,使得模型能够更专注于图像中的关键区域,而不是整个图像。这样可以提高模型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增强分类的精度。

以上是深度学习中一些常用的注意力机制及其经典例子。选择适合的注意力机制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不同的注意力机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和优势。

19.注意力机制计算时,QKV的维度必须相同吗?

不一定必须相同,但在有些维度上必须相同:

1.QKV的N和head默认是必须相同的

2.Q和K的embeddings必须相同,(一般QKV的embeddings都是相同的)

3.K和V的序列长度len必须相同,Q与(K和V)序列长度可以不同。

假设:

Q的维度: (N, Q_len, head, Q_dim)

K的维度:(N, K_len, head, K_dim)

V的维度:(N V_len, head, V_dim)

  • N (Batch Size): 表示在一个批次中处理的独立样本(序列)的数量。并行处理多个样本以提高效率。
  • Q_len (Query Sequence Length): 查询序列的长度。表示有多少个查询向量。在自注意力 (Self-Attention) 中,这通常等于输入的序列长度。在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中,这等于目标序列(解码器端)的长度。
  • K_len (Key Sequence Length): 键序列的长度。表示有多少个键向量。在自注意力中,K_len == Q_len。在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中,这等于源序列(编码器端)的长度。
  • V_len (Value Sequence Length): 值序列的长度。表示有多少个值向量。必须等于 K_len (V_len == K_len)。
  • head (Number of Heads): 多头注意力机制中的头的数量。模型将原始的 d_model 维度分割到 head 个独立的子空间中进行注意力计算。
  • Q_dim (Query Dimension per Head): 每个注意力头中,查询向量的维度。这对应我们上面讨论的 d_k 的一部分。通常 Q_dim = d_model / head
  • K_dim (Key Dimension per Head): 每个注意力头中,键向量的维度。必须等于 Q_dim (K_dim == Q_dim)。通常 K_dim = d_model / head
  • V_dim (Value Dimension per Head): 每个注意力头中,值向量的维度。这对应我们上面讨论的 d_v 的一部分。通常在实践中等于 Q_dimK_dim (V_dim = d_model / head),但理论上可以不同。
  • 在多头注意力中,为了将计算分散到 head 个独立的子空间,每个头的维度 Q_dim (以及 K_dim, V_dim) 被设置为 d_model / head。这是为了确保当所有头的输出(每个维度为 d_model / head)拼接起来时,总维度是 head * (d_model / head) = d_model,从而可以顺利地进行后续的残差连接和 FFN 计算

QK计算注意力分数:energy = torch.einsum(“nqhd,nkhd->nhqk”, [queries, keys])

由nqhd * nqhd -> nhqk可知QK后的维度是(N,head,Q_len,K_len),Q K是在dim维度上做的矩阵乘法,也就是N,head,dim维度上QK必须相同。

计算注意力机制公式输出时:out = torch.einsum(“nhql,nlhd->nqhd”, [attention, values])

QK后的维度是(N, head, Q_len, K_len)

V的维度(N, V_len, head, V_dim)

由nhql,nlhd->nqhd可知,计算后的维度是(N , Q_len, head, V_dim),这里l维度消失,所以是在l维度做的乘法,l维度代表的是K_len和V_len,由此可知K和V的(N,head,len)是相同的。

def forward(self, values, keys, query, mask):
    N = query.shape[0]
    value_len, key_len, query_len = values.shape[1], keys.shape[1], query.shape[1]

    # Split the embedding into self.heads different pieces
    values = values.reshape(N, value_len, self.heads, self.head_dim)
    keys = keys.reshape(N, key_len, self.heads, self.head_dim)
    queries = query.reshape(N, query_len, self.heads, self.head_dim)

    values = self.values(values)
    keys = self.keys(keys)
    queries = self.queries(queries)

    energy = torch.einsum("nqhd,nkhd->nhqk", [queries, keys])
    if mask is not None:
        energy = energy.masked_fill(mask == 0, float("-1e20"))

    attention = torch.softmax(energy / (self.embed_size ** (1 / 2)), dim=3)
    out = torch.einsum("nhql,nlhd->nqhd", [attention, values]).reshape(N, query_len, self.heads * self.head_dim)
    out = self.fc_out(out)
    return out

20.Transformer中的FeedForward模块有什么作用?

在Transformer模型中,Feed Forward Network(FFN)是每个注意力层后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对注意力层的输出进行进一步处理。在原始的Transformer模型中,每个编码器和解码器层都包含一个FFN。这个模块的设计基于全连接层,通常包含两层线性变换和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

结构和工作原理

FFN 由以下部分组成:

  1. 第一层线性变换:这一层将输入的维度从 d_model(模型的维度)映射到 d_ff(Feed Forward维度,通常是 d_model 的四倍)。
  2. 非线性激活函数:典型的激活函数是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或GELU(Gaussian Error Linear Unit)。这一步引入了非线性,使得模型可以学习更复杂的数据表示。
  3. 第二层线性变换:这一层将维度从 d_ff 再映射回 d_model

数学上,对于输入 $X$,FFN 可以表示为:
$$\text{FFN}(X) = \text{max}(0, XW_1 + b_1)W_2 + b_2$$
其中, $W_1, b_1$ 是第一层的权重和偏置, $W_2, b_2$ 是第二层的权重和偏置。

作用和重要性

  1. 引入非线性:尽管自注意力机制非常强大,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加权求和的线性操作。FFN通过在模型中引入非线性,增加了模型的表达能力,使得模型可以捕捉到更复杂的数据特征和关系。

  2. 增加网络深度:FFN提供了在注意力机制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数据特征的机会,每个Transformer层通过交替使用线性和非线性操作来增加模型深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3. 参数独立:在Transformer的每个层中,FFN对每个位置的处理是相同但独立的(也就是说,它不考虑序列中的位置信息),这种设计有助于模型处理不同长度的输入序列。

  4. 模型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通过调整FFN中间层的大小(即 d_ff),我们可以在模型容量和计算复杂度之间进行权衡,这为不同的AI模型应用需求提供了灵活性。

总的来说,FFN是Transformer架构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提高模型整体的性能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Transformer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序列数据的依赖关系,还能通过非线性变换学习到更深层次的数据特征。

21.什么是Scaling-Law?

Scaling Law(缩放法则)是指在AI领域中,描述模型性能如何随着模型规模(如参数数量、训练数据量、计算资源等)变化而变化的一组经验法则。缩放法则提供了一种定量的方式来理解和预测模型在不同规模下的表现,从而帮助AI领域算法研究员和算法工程师设计和优化更大规模的AI模型。

Scaling Laws简单介绍就是:随着模型大小、数据集大小和计算资源(用于训练的计算浮点数)的增加,模型的性能会提高。并且为了获得最佳性能,所有三个因素必须同时放大。当不受其他两个因素的制约时,模型性能与每个单独的因素都有幂律关系。

1. 参数数量与性能

模型的性能通常随着参数数量的增加而提升。假设模型的损失函数 $L$ 与参数数量 $N$ 的关系如下:

$$ L(N) = aN^{-b} + c $$

其中,$a$ 、 $b$ 和 $c$ 是拟合得到的常数。这个公式表明,随着参数数量 $N$ 的增加,损失函数 $L$ 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减小。

2. 数据量与性能

类似地,模型性能也会随着训练数据量的增加而提升。假设模型的损失函数 $L$ 与训练数据量 $D$ 的关系如下:

$$ L(D) = aD^{-b} + c $$

其中,$a$ 、 $b$ 和 $c$ 是拟合得到的常数。这个公式表明,随着训练数据量 $D$ 的增加,损失函数 $L$ 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减小。

3. 计算资源与性能

模型的性能也会随着计算资源(如训练时间和计算能力)的增加而提升。假设模型的损失函数 $L$ 与计算资源 $C$ 的关系如下:

$$ L(C) = aC^{-b} + c $$

其中,$a$ 、 $b$ 和 $c$ 是拟合得到的常数。这个公式表明,随着计算资源 $C$ 的增加,损失函数 $L$ 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减小。

Scaling Law 的实例研究

OpenAI 的研究人员在论文《Scaling Laws for Neural Language Models》中详细探讨了这些缩放法则。他们发现,对于AI语言模型,损失函数 $L$ 与参数数量 $N$、训练数据量 $D$ 以及计算量 $C$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L(N, D, C) = \left( \frac{N}{N_0} \right)^{-a} + \left( \frac{D}{D_0} \right)^{-b} + \left( \frac{C}{C_0} \right)^{-c} + L_0 $$

其中, $a$ 、 $b$ 、 $c$ 、 $N_0$ 、 $D_0$ 、 $C_0$ 和 $L_0$ 是通过实验拟合得到的常数。

Scaling Law 的实际应用

  1. 设计更大规模的模型

    • 缩放法则可以指导研究人员如何设计和训练更大规模的模型,以实现更高的性能。例如,在设计GPT-3时,研究人员根据缩放法则预测了在不同规模下模型的性能,并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优化。
  2. 优化资源分配

    • 缩放法则帮助决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更好的决策。例如,确定是否应增加模型参数数量、增加训练数据量,还是增加计算资源,以实现最优的性能提升。
  3. 预测性能

    • 根据现有模型的性能和缩放法则,可以预测更大规模模型的性能。这对于规划研究和开发路线图非常有用。

缩放法则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 指导大规模模型的设计:通过缩放法则,可以合理预测不同规模下模型的性能,从而指导大规模模型的设计。
  • 优化资源使用:缩放法则可以帮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源以最大化性能提升。
  • 性能预测:可以根据现有数据和经验法则,预测更大规模模型的性能。

挑战

  • 参数拟合:缩放法则的精确形式和参数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来拟合和验证。
  • 适用范围:缩放法则通常基于特定任务和模型,对于不同任务和模型可能需要调整和重新验证。
  • 资源需求:验证和应用缩放法则本身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实验数据。

总结

Scaling Laws(缩放法则)在AI领域中提供了一种定量的方法,描述了模型性能如何随着模型规模的扩展而变化。通过理解和应用缩放法则,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训练和优化大规模模型,推动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2.为什么Transformer的Scaling能力比CNN强?

Transformer模型的Scaling能力比卷积神经网络(CNN)强,主要原因在于Transformer的架构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增加的参数、数据和计算资源。这些特性使得Transformer在大规模数据和模型训练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AIGC时代的生成式模型中。以下是Transformer相对于CNN在Scaling能力上的几个关键优势:

1. 全局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 全局上下文捕捉: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能够在计算每个位置的表示时考虑整个输入序列的所有位置。这使得Transformer可以捕捉长距离的依赖关系和全局上下文信息。
  • 灵活性:由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全局特性,Transformer可以灵活处理不同长度的输入数据,而不受局部感受野的限制。

CNN

  • 局部感受野:CNN依赖于卷积核的局部感受野,在处理长距离依赖关系时需要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这使得捕捉全局信息变得困难。
  • 层数依赖:为了捕捉全局特征,CNN需要堆叠更多层,这增加了模型复杂度和计算成本。

2. 可并行化计算

Transformer

  • 完全并行化: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允许在计算每个位置的表示时进行完全并行化,这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所有位置的表示可以同时计算,这对GPU等并行计算设备非常友好。
  • 训练速度:由于可以并行计算,Transformer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具有更快的训练速度。

CNN

  • 层级依赖:CNN的卷积操作是层级依赖的,即每一层的输出是下一层的输入,这导致并行化受限,需要逐层计算。
  • 计算效率:尽管卷积操作本身可以并行计算,但整体的层级依赖限制了并行化的效率。

3. 参数效率

Transformer

  • 参数共享:自注意力机制中的参数共享使得Transformer可以在增加参数的同时高效地捕捉全局信息。这使得增加参数量对模型性能的提升更加明显。
  • 灵活的层数扩展:Transformer可以通过增加层数和注意力头数来灵活扩展模型,而这种扩展通常能够显著提升模型性能。

CNN

  • 卷积核的限制:CNN的参数量主要受卷积核大小和层数的限制。增加卷积核大小和层数会显著增加计算复杂度和参数量,但性能提升不一定明显。
  • 局部参数:卷积核参数是局部的,对全局信息的捕捉有限,参数效率较低。

4. 处理复杂依赖关系

Transformer

  • 复杂依赖关系: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能够自然地处理复杂的依赖关系,包括长距离和跨模态的依赖。这使得Transformer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具有优势,如多任务学习和多模态数据处理。
  • 多头注意力:多头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在不同的子空间中学习不同的特征,这进一步增强了模型捕捉复杂依赖关系的能力。

CNN

  • 局部特征捕捉:CNN擅长捕捉局部特征,对于处理长距离和复杂依赖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 层次结构:尽管通过层次结构可以逐步捕捉更高层次的特征,但处理复杂依赖关系仍然需要大量层数和参数。

23.Transformer的输入包含哪些内容?

原生Transformer的输入包括词嵌入(word embeddings)和位置嵌入(positional encodings)两个部分,以下是对Transformer输入的详细讲解,特别是位置嵌入的含义。

Transformer 的输入

  1. 词嵌入(Word Embeddings)

    • 每个单词通过嵌入层转换为一个高维向量。这些向量是从预训练模型(如Word2Vec、GloVe)或通过Transformer的嵌入层生成的。
    • 词嵌入捕捉了单词的语义信息,使模型能够理解单词的含义和上下文。
  2. 位置嵌入(Positional Encodings)

    • 因为Transformer架构中没有内置的顺序信息(如RNN中的时间步),所以需要显式地加入位置信息,以便模型能够感知输入序列中每个单词的位置。
    • 位置嵌入是与词嵌入向量相加的,这样每个单词的向量不仅包含其语义信息,还包含其在序列中的位置。

位置嵌入(Positional Encodings)

位置嵌入是用于向模型提供位置信息的一种方法。Transformer的位置嵌入通常使用正弦和余弦函数来编码位置。具体方法如下:

数学公式

位置嵌入向量的每个维度是通过正弦和余弦函数计算的:

$$ PE_{(pos, 2i)} = \sin\left(\frac{pos}{10000^{\frac{2i}{d_{model}}}}\right) $$
$$ PE_{(pos, 2i+1)} = \cos\left(\frac{pos}{10000^{\frac{2i}{d_{model}}}}\right) $$

其中:

  • $pos$ 表示单词在序列中的位置。
  • $i$ 表示位置嵌入向量的维度索引。
  • $d_{model}$ 是嵌入向量的维度。
  • 周期=k2π=2π×100002i/dmodel

含义和作用

  1. 位置区分

    • 位置嵌入使得每个位置的表示是唯一的,这样模型可以区分序列中的不同位置。
  2. 周期性

    •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质帮助模型捕捉到不同尺度的相对位置关系。正弦函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变化使得模型能够感知到序列中的局部和全局结构。
  3. 可微性和连续性

    • 使用正弦和余弦函数生成的位置嵌入是可微分的,这对模型训练有利。

示例代码

以下是如何在PyTorch中实现位置嵌入的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import torch
import math

class PositionalEncoding(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max_len=5000):
super(PositionalEncoding, self).__init__()
pe = torch.zeros(max_len, d_model)
position = torch.arange(0, max_len, dtype=torch.float).unsqueeze(1)
div_term = torch.exp(torch.arange(0, d_model, 2).float() * (-math.log(10000.0) / d_model))
pe[:, 0::2] = torch.sin(position * div_term)
pe[:, 1::2] = torch.cos(position * div_term)
pe = pe.unsqueeze(0).transpose(0, 1)
self.register_buffer('pe', pe)

def forward(self, x):
x = x + self.pe[:x.size(0), :]
return x

# Example usage:
d_model = 512
pos_encoding = PositionalEncoding(d_model)
input_tensor = torch.zeros(10, 32, d_model) # (sequence_length, batch_size, d_model)
output = pos_encoding(input_tensor)

24.介绍一下Transformer中的Self-Attention机制

Transformer中的Self-Attention机制是其核心组件之一,用于捕捉输入序列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是对Self-Attention机制的详细介绍:

Self-Attention机制概述

Self-Attention机制的主要目标是为输入序列中的每个元素生成一个表示,表示考虑了该元素与序列中其他所有元素的关系。Self-Attention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在一个序列中长距离依赖信息,从AI领域任务的效果。

计算过程

Self-Attention的计算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输入向量变换

    • 对于每个输入向量 $\mathbf{x}_i$,使用三个不同的权重矩阵 $\mathbf{W}^Q$ , $\mathbf{W}^K$ , $\mathbf{W}^V$ 将其分别映射到查询(Query),键(Key),和值(Value)向量:
      $$\mathbf{q}_i = \mathbf{x}_i \mathbf{W}^Q, \quad \mathbf{k}_i = \mathbf{x}_i \mathbf{W}^K, \quad \mathbf{v}_i = \mathbf{x}_i \mathbf{W}^V$$
  2. 计算注意力权重

    • 计算查询向量与所有键向量的点积,然后除以一个缩放因子 $\sqrt{d_k}$($d_k$是键向量的维度),最后通过Softmax函数得到注意力权重:
      $$\text{Attention}(\mathbf{Q}, \mathbf{K}, \mathbf{V}) = \text{Softmax}\left(\frac{\mathbf{QK}^T}{\sqrt{d_k}}\right)\mathbf{V}$$

    • 对于每个查询向量 $\mathbf{q}_i$ ,计算与所有键向量 $\mathbf{k}_j$ 的注意力权重:

      $$\alpha_{ij} = \frac{\exp(\mathbf{q}_i \times \mathbf{k}_j / \sqrt{d_k})}{Z}$$

      $$Z = \sum_{j=1}^n \exp(\mathbf{q}_i \times\mathbf{k}_j / \sqrt{d_k})$$

  3. 计算注意力输出

    • 使用注意力权重对值向量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每个输入向量的新表示:
      $$\mathbf{z}i = \sum{j=1}^{n} \alpha_{ij} \mathbf{v}_j$$

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

在实际应用中,Transformer模型通常使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多头注意力机制通过并行计算多个独立的Self-Attention,然后将结果拼接在一起并通过线性变换得到最终的输出:

  1. 多头计算

    • 将查询、键和值向量分别映射到不同的子空间中进行独立的Self-Attention计算:
      $$\text{head}_h = \text{Attention}(\mathbf{Q}_h, \mathbf{K}_h, \mathbf{V}_h)$$
    • 其中 $h$ 表示第 $h$ 个头。
  2. 拼接和线性变换

    • 将所有头的输出拼接在一起,并通过一个线性变换得到最终的输出:
      $$\text{MultiHead}(\mathbf{Q}, \mathbf{K}, \mathbf{V}) = \text{Concat}(\text{head}_1, \ldots, \text{head}_h) \mathbf{W}^O$$

Self-Attention的优势

  • 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Self-Attention机制能够直接建模输入序列中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依赖关系,适合处理长序列数据。
  • 并行计算:与RNN不同,Self-Attention机制可以在计算时并行处理输入序列中的所有元素,提高了计算效率。
  • 表示能力强:通过多头注意力机制,模型能够在不同子空间中捕捉到不同的依赖关系,提高了表示能力。

25.为什么Transformer需要进行Multi-head-Attention?

Transformer模型中的Multi-head Attention(多头注意力)机制是其核心组件之一,它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性能和表达能力。理解Multi-head Attention的必要性和具体工作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Transformer的强大之处。

1. Multi-head Attention机制计算流程

Multi-head Attention机制通过将查询、键和值矩阵分成多个子空间(即多个头)并行计算注意力,然后将结果进行拼接和线性变换,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1.1 线性变换和分头

将输入矩阵 $Q$、 $K$ 和 $V$ 通过线性变换分别生成多组查询、键和值:

$$ Q_i = QW_i^Q, \quad K_i = KW_i^K, \quad V_i = VW_i^V $$

其中, $W_i^Q$ 、 $W_i^K$ 和 $W_i^V$ 是线性变换的权重矩阵,$i$ 表示第 $i$ 个头。

1.2 并行计算注意力

对于每个头 $i$,计算注意力输出:

$$ \text{head}_i = \text{Attention}(Q_i, K_i, V_i) $$

1.3 拼接和线性变换

将所有头的输出拼接起来,并通过线性变换得到最终的注意力输出:

$$ \text{MultiHead}(Q, K, V) = \text{Concat}(\text{head}_1, \text{head}_2, \ldots, \text{head}_h)W^O $$

其中, $W^O$ 是输出的线性变换权重矩阵, $h$ 是头的数量。

1.4 公式总结

总体而言,Multi-head Attention 的计算过程可以表示为:

$$ \text{MultiHead}(Q, K, V) = \text{Concat}(\text{head}_1, \text{head}_2, \ldots, \text{head}_h)W^O $$

其中,每个头的计算为:

$$ \text{head}_i = \text{Attention}(QW_i^Q, KW_i^K, VW_i^V) $$

注意力计算为:

$$ \text{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left(\frac{QK^T}{\sqrt{d_k}}\right)V $$

2. Multi-head Attention机制的优势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使用Multi-head Attention(多头注意力)的好处:

2.1 更好的捕捉不同位置的关系

单头注意力在计算注意力权重时,可能会对某些特定位置的依赖过于集中,导致捕捉信息的单一性。而多头注意力允许模型在多个子空间中并行计算注意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捕捉输入序列中不同位置之间的复杂关系。

2.2 增强模型的表达能力

通过引入多个注意力头,模型能够在不同的子空间中学习到不同的表示。这种多样化的表示能力使得模型在处理复杂的任务时更加灵活和强大。

2.3 防止过拟合

多头注意力机制通过分散注意力权重,可以减少单个注意力头过拟合特定特征的风险,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3. 实际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PyTorch 实现示例,展示 Multi-head Attention 的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num_heads):
super(MultiHeadAttention, self).__init__()
assert d_model % num_heads == 0, "d_model must be divisible by num_heads"

self.d_model = d_model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d_k = d_model // num_heads

self.linear_q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linear_k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linear_v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linear_out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def forward(self, q, k, v):
batch_size = q.size(0)

# Perform linear operation and split into num_heads
q = self.linear_q(q).view(batch_size, -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 2)
k = self.linear_k(k).view(batch_size, -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 2)
v = self.linear_v(v).view(batch_size, -1, self.num_heads, self.d_k).transpose(1, 2)

#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1)) / torch.sqrt(torch.tensor(self.d_k, dtype=torch.float32))
attn = F.softmax(scores, dim=-1)
output = torch.matmul(attn, v)

# Concat and apply final linear layer
output = output.transpose(1, 2).contiguous().view(batch_size, -1, self.d_model)
output = self.linear_out(output)

return output

# 示例输入
batch_size = 2
seq_length = 5
d_model = 16
num_heads = 4

q = torch.rand(batch_size, seq_length, d_model)
k = torch.rand(batch_size, seq_length, d_model)
v = torch.rand(batch_size, seq_length, d_model)

mha = MultiHeadAttention(d_model, num_heads)
output = mha(q, k, v)
print(output.shape) # 输出: torch.Size([2, 5, 16])

26.softmax在transformer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Transformer模型中,softmax函数在多个地方起到了关键作用,主要用于归一化注意力权重和生成概率分布:

  1. 归一化注意力权重,确保模型在计算注意力时,形成一个有效的概率分布。
  2. 在输出阶段将得分转换为概率分布,便于进行词预测或分类任务。

以下是softmax在Transformer中的详细作用和原理:

1. 归一化注意力权重

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机制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它允许模型在处理序列中的每个位置时,能够关注序列中的其他所有位置。注意力机制的计算涉及生成注意力权重,这些权重决定了模型对每个位置的关注程度。softmax函数在这里的作用是将这些权重归一化,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效的概率分布。

自注意力机制中的softmax

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相似性得分

    • 首先,计算查询矩阵 $Q$ 和键矩阵 $K$ 的点积,得到相似性得分矩阵 $QK^T$ 。
    • 然后,将相似性得分矩阵除以键的维度的平方根 $(\sqrt{d_k})$ ,以稳定梯度。
    • 公式: $\text{scores} = \frac{QK^T}{\sqrt{d_k}}$
  2. 应用softmax

    • 使用softmax函数将相似性得分矩阵转换为概率分布,这些概率表示每个位置的重要性。
    • 公式: $attentionweights = softmax(scores)$
  3. 加权求和

    • 最后,将注意力权重矩阵与值矩阵 $V$ 相乘,得到加权求和的结果。
    • 公式: $\text{output} = attentionweights \times V$

通过应用softmax函数,注意力权重被归一化,使其和为1,从而形成有效的概率分布。这确保了模型在计算注意力时,能对每个位置的关注程度进行衡量。

2. 生成概率分布

除了在注意力机制中应用softmax,Transformer还在生成模型的输出阶段使用softmax,将最后的线性层输出转换为概率分布,以便进行词预测或分类任务。

输出阶段的softmax

在语言建模或机器翻译任务中,Transformer的最后一层通常是一个线性层,输出维度为词汇表的大小(即每个词的得分)。这些得分通过softmax函数转换为概率分布,表示每个词在当前上下文中作为下一个词的概率。

公式:

$$ P(\text{word} \mid \text{context}) = \text{softmax}(W \times h) $$

其中:

  • $W$ 是线性层的权重矩阵。
  • $h$ 是最后一层的隐藏状态。

通过应用softmax,模型可以生成一个有效的概率分布,用于采样或选择最可能的下一个词。

3. softmax的数学定义

softmax函数的数学定义如下:

$$ \text{softmax}(z_i) = \frac{e^{z_i}}{\sum_{j=1}^{N}e^{z_j}} $$

其中:

  • $z_i$ 是输入得分(logits)。
  • $N$ 是得分的数量。

softmax函数的输出是一个概率分布,每个得分被转换为一个非负的概率,并且所有概率的和为1。

4. 示例代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在自注意力机制和输出阶段使用softmax函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 假设有三个单词,每个单词有一个查询、键和值向量
Q = torch.randn(3, 5) # 3个单词,每个单词的查询向量维度为5
K = torch.randn(3, 5) # 3个单词,每个单词的键向量维度为5
V = torch.randn(3, 5) # 3个单词,每个单词的值向量维度为5

# 计算相似性得分
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1)) / torch.sqrt(torch.tensor(5.0))

# 应用softmax函数,将得分转换为注意力权重
attention_weights = F.softmax(scores, dim=-1)

# 加权求和值向量
output = torch.matmul(attention_weights, V)
print("Attention Output:", output)

# 假设有一个线性层的输出,维度为词汇表大小(假设词汇表大小为10)
logits = torch.randn(3, 10) # 3个单词,每个单词对应词汇表中10个词的得分

# 应用softmax函数,将得分转换为概率分布
probabilities = F.softmax(logits, dim=-1)
print("Probabilities:", probabilities)

27.Transformer的位置编码如何使得模型具有顺序感知能力?

Transformer模型本身不具有处理序列顺序信息的能力,因为自注意力机制并不考虑输入序列中元素的位置。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被引入Transformer模型,就是为了给模型提供关于序列中元素位置的信息,从而使模型能够理解词语之间的顺序关系。
以下是位置编码如何使得模型具有顺序感知能力的方法:

  1. 位置编码的添加
    位置编码是一个与输入序列中每个词的嵌入向量维度相同的向量。在模型的输入部分,每个词的嵌入向量会与其对应的位置编码向量相加(或拼接),这样每个词的表示就包含了位置信息。
  2. 位置编码的类型
    位置编码有多种实现方式,最常用的是正弦和余弦函数。
  3. 位置信息的可学习性
    虽然正弦和余弦函数是固定的,但也有一些工作尝试让位置编码成为可学习的参数,即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己学习位置信息。
  4. 位置编码的作用
    在自注意力机制中,位置编码使得模型在计算注意力权重时能够考虑到词语的位置。例如,在翻译任务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词语的相对位置关系对于翻译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5. 位置编码的通用性
    由于位置编码与词嵌入向量维度相同,并且可以通过正弦和余弦函数扩展到任意长度,因此它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长度的序列。
    通过以上方式,位置编码使得Transformer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能够考虑到词语之间的顺序关系,增强了模型对序列顺序的感知能力。这对于理解和生成具有特定顺序的文本(如自然语言)至关重要。

28.Transformer模型中为什么使用Dropout?

Transformer模型中使用Dropout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防止过拟合
    Dropout是一种正则化技术,它可以随机地将神经网络中的某些神经元输出置为零。这样做可以减少模型对特定训练样本的依赖,迫使网络学习更加鲁棒的特征表示,从而减少过拟合的风险。
  2. 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
    通过随机“丢弃”一些神经元的输出,Dropout迫使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学习更加泛化的特征,而不是仅仅记忆训练数据。这有助于模型在未见过的数据上表现得更好。
  3. 模拟集成学习
    Dropout可以看作是一种廉价的集成学习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每次迭代都会随机“丢弃”不同的神经元,这相当于训练了多个不同的网络。在预测时,这些网络的输出可以被平均,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4. 减少特征间的依赖
    Dropout减少了特征间的相互依赖,因为每个神经元都有可能在任何给定的训练样本中被“丢弃”。这鼓励了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都学习有用的特征,而不是过度依赖其他神经元的输出。
  5. 提高训练效率
    尽管Dropout在训练时会降低单个模型的性能,但它可以加快训练速度,因为它减少了模型对特定权重的依赖,从而有助于更快的收敛。
  6. 适应不同尺度的数据
    在处理具有不同尺度特征的数据时,Dropout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适应这些差异,因为它减少了某些特征可能带来的不成比例的影响。
    在Transformer模型中,Dropout通常被应用于以下位置:
  • 在自注意力层和前馈网络之间。
  • 在前馈网络内部,即在两个全连接层之间。
  • 在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之后。
    使用Dropout时,通常会在训练过程中启用它,而在模型评估或推理阶段则禁用,以确保所有的神经元都能参与到最终的预测中。通过这种方式,Dropout有助于Transformer模型在多种不同的任务上实现更好的性能。

29.Transformer模型中学习率调整策略有何特点?

Transformer模型通常使用的学习率调整策略具有以下特点:

  1. 预热(Warm-up)阶段
    Transformer模型训练开始时,通常会先经过一个预热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率从较小的值开始逐渐增加,直到达到预定的最大学习率。预热阶段有助于模型稳定地开始训练,避免初始阶段参数的大幅波动,从而提高训练的稳定性和最终性能。
  2. 衰减(Decay)阶段
    在预热阶段之后,学习率会进入衰减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率会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减小。衰减策略有多种,包括固定步长衰减、指数衰减、余弦退火衰减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率调整策略及其特点:
  • 固定步长衰减(Step Decay)
    每隔一定的迭代次数,学习率就会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减少。这种策略简单易实现,但可能会在衰减点附近引起训练不稳定。
  • 指数衰减(Exponential Decay)
    学习率以指数形式衰减,这意味着学习率会快速下降。这种策略适用于训练初期需要快速收敛的情况。
  • 余弦退火(Cosine Annealing)
    学习率按照余弦函数进行周期性变化,从最大值降到最小值,然后再回到最大值。这种策略有助于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逃离局部最小值,并可能找到更好的解。
  • Noam调整(Noam Scheme)
    这是Transformer模型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学习率与模型输入序列长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并随着训练步数的增加而衰减。
  • 自适应调整(Adaptive Adjustment)
    某些优化器(如Adam、AdamW)具有内置的学习率调整机制,可以根据训练过程中的某些指标(如梯度的大小)自动调整学习率。
    这些策略的特点包括:
  • 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策略。
  • 稳定性:通过预热阶段和逐渐的衰减,有助于训练过程的稳定性。
  • 性能:适当的学习率调整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最终性能。
    在实践过程中,选择哪种学习率调整策略通常需要根据具体任务、数据集和模型架构进行实验和调整。

30.ROPE(Rotary Position Embedding)位置编码有何特点?

ROPE(Rotary Position Embedding)位置编码是在Transformer模型中用于引入位置信息的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简洁的相对位置编码方法,它特别适用于在输入序列中引入相对位置信息。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正弦-余弦位置编码不同,它通过对输入的高维特征空间进行旋转来编码相对位置,从而增强模型在处理序列时对位置信息的捕获能力。

ROPE(Rotary Position Embedding)位置编码的背景

在 Transformer 模型中,由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性质,模型对输入序列的元素是无序的。这意味着在没有明确的位置编码机制的情况下,模型无法捕获序列中不同元素的相对顺序。因此,引入位置编码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位置编码 方法主要有两种:

  1. 绝对位置编码(如正弦-余弦编码):为每个输入序列位置提供一个唯一的位置编码向量,通常独立于内容。缺点是无法很好地捕获相对位置信息。
  2. 相对位置编码:能够直接捕捉输入序列中元素的相对位置信息,但往往涉及复杂的计算。

ROPE 则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编码方式,它通过直接操作特征向量(例如 Query 和 Key)的内部表示,来引入位置信息。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相对位置信息,而且引入方式简单高效。

ROPE 的原理

ROPE 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旋转输入向量的高维空间坐标来实现位置信息的引入。具体来说,它通过在Embeddings空间对输入序列的每个位置进行特征向量旋转,利用旋转矩阵操作引入位置信息。

1. 向量旋转公式

ROPE 的核心是将每个位置 $i$ 的向量 $x_i$ 经过一个旋转变换,这个旋转变换是基于位置的。假设我们有一个向量 $x_i = [x_{i1}, x_{i2}, \dots, x_{id}]$ ,其中 $d$ 是嵌入维度。对于每一对 $(x_{ik}, x_{i(k+1)})$ (即嵌入维度中连续的两个分量),ROPE 通过一个旋转矩阵来操作这些分量。旋转矩阵的基本形式为:

$$
\mathbf{R}(\theta) =
\begin{bmatrix}
\cos(\theta) & -\sin(\theta) \
\sin(\theta) & \cos(\theta)
\end{bmatrix}
$$

2. 位置编码操作

对于每个位置 $i$ ,ROPE 使用一个角度 $\theta_i$ 来进行旋转。这个角度通常与输入位置有关,可以被设计成正弦函数形式:

$$
\theta_i = i \cdot \text{BaseAngle}(k)
$$

其中, $\text{BaseAngle}(k)$ 是一个基于嵌入维度索引 $k$ 的函数,通常与频率相关。ROPE 在每个维度上执行这样的旋转,保证在高维嵌入空间中,位置信息通过这种旋转操作得以引入。

3. 应用到 Query 和 Key 向量

在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机制中,位置编码通常作用于 Query 和 Key 向量。ROPE 通过对这些向量进行旋转操作,使得它们在内积计算中自然地带有相对位置信息。

给定输入向量 $q_i$ 和 $k_j$ 分别表示 Query 和 Key 的向量,ROPE 会对它们进行如下的旋转操作:

$$
q_i’ = \mathbf{R}(\theta_i) q_i
$$

$$
k_j’ = \mathbf{R}(\theta_j) k_j
$$

这样,计算 Query 和 Key 内积时就会隐含序列的位置信息,从而使得模型能够在进行自注意力计算时捕获输入元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ROPE 的优势

  1. 相对位置编码:与传统的绝对位置编码不同,ROPE 在自注意力计算时能自然捕获输入序列的相对位置信息,而无需显式计算每对位置的差异。这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长序列中的相对关系。

  2. 高效与简洁:ROPE 的实现仅需要对输入特征向量进行旋转变换,其计算开销远小于许多复杂的相对位置编码方法,且可以无缝集成到现有的 Transformer 架构中。

  3. 处理长序列能力:由于 ROPE 的位置编码机制基于频率,因此它对长序列的处理效果较好。相比绝对位置编码,ROPE 在处理更长序列时表现出更强的泛化能力。

具体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嵌入维度为 4 的简单 Transformer 模型,其中每个输入位置上的特征向量是一个 4 维的向量。为了方便展示,我们将嵌入维度分成两对来应用 ROPE 旋转操作。

输入序列

考虑一个 3 个单词组成的输入序列,每个单词已经过嵌入操作,得到了 4 维向量表示:

  • 单词1: $x_1 = [x_{1,1}, x_{1,2}, x_{1,3}, x_{1,4}]$
  • 单词2: $x_2 = [x_{2,1}, x_{2,2}, x_{2,3}, x_{2,4}]$
  • 单词3: $x_3 = [x_{3,1}, x_{3,2}, x_{3,3}, x_{3,4}]$

假设我们以位置 1、位置 2、位置 3 对应于这三个单词在序列中的索引位置。

1. ROPE 的旋转矩阵

在 ROPE 中,位置编码通过旋转嵌入向量来完成。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嵌入维度分为两对,每对两个分量组成的 2 维向量。对于每一对,我们使用旋转矩阵来引入位置相关的变化。

对于任意嵌入维度的两个连续分量 $(x_{ik}, x_{i(k+1)})$ ,旋转公式如下:

$$
\begin{bmatrix}
x_{ik}’ \
x_{i(k+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cos(\theta_i) & -\sin(\theta_i) \
\sin(\theta_i) & \cos(\theta_i)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ik} \
x_{i(k+1)}
\end{bmatrix}
$$

其中, $\theta_i$ 是一个与位置 $i$ 相关的旋转角度。为了直观起见,我们假设角度 $\theta_i$ 为简单的线性函数 $\theta_i = i \cdot \text{BaseAngle}$ 。

我们以 $\text{BaseAngle} = 0.5$ 为例:

  • 位置1: $\theta_1 = 0.5$
  • 位置2: $\theta_2 = 1.0$
  • 位置3: $\theta_3 = 1.5$

2. 应用旋转操作

接下来,假设我们分别对 $x_i$ 的前两个分量和后两个分量应用旋转矩阵。具体步骤如下:

位置 1 的向量 $x_1 = [x_{1,1}, x_{1,2}, x_{1,3}, x_{1,4}]$

对于前两个分量 $[x_{1,1}, x_{1,2}]$ ,使用旋转角度 $\theta_1 = 0.5$ 进行旋转:

$$
\begin{bmatrix}
x_{1,1}’ \
x_{1,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cos(0.5) & -\sin(0.5) \
\sin(0.5) & \cos(0.5)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1,1} \
x_{1,2}
\end{bmatrix}
$$

假设计算后得到新的分量 $x_{1,1}’$ 和 $x_{1,2}’$ 。

对于后两个分量 $[x_{1,3}, x_{1,4}]$ ,同样应用旋转矩阵,使用相同的角度 $\theta_1 = 0.5$ 进行旋转,得到新的分量 $x_{1,3}’$ 和 $x_{1,4}’$ 。

位置 2 的向量 $x_2 = [x_{2,1}, x_{2,2}, x_{2,3}, x_{2,4}]$

对于前两个分量 $[x_{2,1}, x_{2,2}]$ ,使用旋转角度 $\theta_2 = 1.0$ :

$$
\begin{bmatrix}
x_{2,1}’ \
x_{2,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cos(1.0) & -\sin(1.0) \
\sin(1.0) & \cos(1.0)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2,1} \
x_{2,2}
\end{bmatrix}
$$

得到新的分量 $x_{2,1}’$ 和 $x_{2,2}’$ 。

对于后两个分量 $[x_{2,3}, x_{2,4}]$ ,同样应用旋转矩阵,使用相同的角度 $\theta_2 = 1.0$ 进行旋转。

位置 3 的向量 $x_3 = [x_{3,1}, x_{3,2}, x_{3,3}, x_{3,4}]$

对位置3也执行相同的操作,使用 $\theta_3 = 1.5$ 对这四个分量进行两次旋转。

3. 将旋转后的向量应用于自注意力机制

完成旋转操作后,我们得到了所有位置向量的旋转结果。这些旋转后的向量 $x_1’, x_2’, x_3’$ 将被输入到自注意力机制中进行后续计算。

在自注意力机制中,位置编码通常会应用于 QueryKey 向量,这样在计算 Query 和 Key 的内积时,不同位置的向量由于旋转的不同,会带有位置信息。因此,内积不仅考虑到向量的内容,还隐含了序列中不同位置间的相对关系。这种方式帮助模型捕获输入序列中的相对位置信息,而无需显式地为每对位置编码计算差异。

4. 相对位置信息的捕获

ROPE 位置编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旋转每个输入向量的方式,隐含地将相对位置信息注入到自注意力计算中。由于旋转角度 $\theta_i$ 是与位置 $i$ 相关的,每个位置的特征向量在内积计算时都携带了位置信息,而内积的结果将反映不同位置向量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

在这个例子中,位置 1、位置 2 和位置 3 的旋转角度不同,因此当这些向量用于计算自注意力时,不同位置的旋转特性会影响最终的注意力权重,从而让模型更好地理解输入序列中元素的相对位置。